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
|
非暴力主義與世界和平論 - 萬善先資》導論
非暴力主義與世界和平論
——《萬善先資》導論
曾琦雲
中國號稱禮義之邦,中國文化無處不表現出非暴力主義的精神。儒家提倡仁義,克己復禮,屏絕霸道,崇尚王道。孟子見齊宣王,不言「齊桓、晉文之事」。儒家認為君子仁民愛物,慈心不殺,先從小事做起。《論語》記:「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孟子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他見齊宣王不忍牛之觳觫(hu su,弧素)而就死地,就稱讚齊宣王「是心足以王矣!」他認為行王道,先當仁心不殺,「獸相食,且人惡之。」即禽獸互相吞食,人且厭惡它,何況人類互相殘殺?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即是說第一個造作木偶土偶來殉葬的人,一定會斷子絕孫的!孟子解釋說「為其像人而用之也。」因為偶像是人形,卻用來殉葬,非仁也。孟子說「仁者無敵」,能王天下。而欲仁於天下者,首當戒殺。「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猶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周王征服天下,決不是以武力征服天下,當時的人民在殘暴的商紂王統治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盼周猶如盼救星,天天祈禱周王何不快來耶!我何不能快得救耶!孔子說:「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但臣民不忍紂王暴政,急不可待,紛紛逃亡歸周,故周得天下是暴君把人民趕到他那裡,並非周欲取而代之也。孟子說:「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鵲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仁人者得民心也,得民心者得天下也。周以仁德感人,以禮治民,成為我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王朝,八百年天下,國泰民安,四海清平,難怪孔子念念不忘恢復周禮。
儒家反對暴力,仁民愛物,戒殺止暴,其旨出於「我與民物,其大本出於一源」,與佛教《楞嚴經》「汝心汝身,外洎山河大地,皆為妙明心中之物」意義相似。但佛家戒殺止暴更甚儒家,以其慈悲之心,不但要戒殺,而且要素食,不但不傷鳥獸蟲魚,而且不准無故傷害花草樹木。儒家之仁,從深層次來講遍及萬物,故當戒殺放生,從淺層次來說更重入世做人,惟人是萬物之靈,先把人做好,就能與天地同參,漸達出世之旨。因此,從層次來講,佛站得更高。但從目的來說,並無二致。儒家由淺入深,由易入難,雖適合世人,但由於大義未明,引發後儒之偏見,儒佛之間產生一些無益的爭論。清初詩人吳梅村說「故留殘闕處,付與豎儒爭。」 更多的時候因為兩者之間的相通相融性,故能各自發揮不同的優勢,互相補充,共謀和平發展。
今日世界不安定的因素很多,強國們的軍事競賽有增無減,小戰不斷,大戰危險性一天天嚴重。科學所產生的武器,足以造成整個人類以至整個地球的毀滅,為了共謀和平與發展,我們的出路在哪裡?最徹底的辦法就是在全球推行非暴力主義,消滅一切戰爭的苗頭和恐怖因子。推行非暴力主義,東方文化就在世界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了。中國儒釋道三教在兩千多年中能夠同時存在,它們之間能夠互相融通與和平發展,本身就是非暴力主義精神的最好表現。
崇尚非暴力主義精神當首推佛教。《楞嚴經》云:「殺心不除,塵不可出。」《普賢行願品》云:「眾生至愛者身命,諸佛至愛者眾生,能救眾生身命,則能成就諸佛心願。」《智度論》曰:「諸餘罪中,殺業最重。」《婆沙論》曰:「若一日一夜持不殺戒,於當來世中,決不遇刀兵災。」正因為佛教把戒殺止暴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所以世界上的佛教徒不遺餘力地反對戰爭和侵略,倡導非暴力主義,祈禱世界和平。世界上現有數億佛教徒,這種積極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今年五月中韓日三國佛教代表團在北京祈禱世界和平,江澤民主席接見時說:「今年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週年,三國佛教界人士聚首北京,這無疑會對人類的和平與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八月十八日,首都佛教界在廣濟寺舉行祈禱和平法會,趙樸初會長在法會上說:「中國佛教協會在這裡舉行大型的和平祈禱法會,與此同時,我們佛教界將於全國各大寺院舉行法會,以此表達我們廣大佛教信眾渴望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世界持久和平的良好心願。」
佛教所倡導的非暴力主義精神,在國際和平進程中能夠發揮其他人力所無法起到的作用,只可惜這種思想還沒有引起人們充分的認識。人們常為政治宣傳所謂「國 」、「邦」、「民族」的觀念所迷惑,劃地為牢,把自己局限於一個範圍之內,不斷挑起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紛爭,形成流血鬥爭。人類本來應該是一個大家庭,「國家」、「民族」這些概念都是人為的,國與國、族與族、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依賴而存在的,試圖消滅別人的人,最終也將消滅自己。
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追求慾望徒受煩惱和痛苦。只要人類還有一天渴望征服他的同胞,人間就一天不會有和平快樂,如佛所說:「戰勝者滋長仇恨、戰敗者於哀痛中倒下。勝敗俱泯的人才是快樂和平的人。」
要消滅慾望,必先征服自我,入無我之境。佛說:「有人能在戰陣中征服百萬雄師,但是征服他自己的人,雖然只征服了一個人,卻是一切戰勝者中最偉大的。」 用武力征服別人,可以得逞一時,最後必自食惡果。想以暴力稱霸世界,滿足無止境的慾望,其必然患得患失,為一時的成敗而苦惱,他本身就成為暴力主義的受苦者和犧牲者。即使其取得了勝利,侵奪了他國,但卻征服不了人心,他表面上成為一個霸主,實則是孤家寡人,又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只有慈愛能征服一切,能真正成就帝王之業。印度的阿育王想以武力征服整個印度半島,進行大肆殺戮和兼併,得了「暴惡阿育王」之名。但是,當他接受佛教之後,完全改變了思想,前後判若兩人。他為戰爭而懺悔,為所殺生命而無限悲痛。他宣告永遠不再征戰,「願一切眾生廢除暴力,克己自制,實踐沉靜溫和之教。」 他本來聲威赫赫,日麗中天,可以繼續擴大疆域,但他卻放棄了戰爭選擇了和平。歷史證明並沒有任何鄰國因為阿育王修德而乘機攻擊,他的內部也沒有叛逆事件發生。相反全境充滿了和平,連他王國之外的國家也都接受了他仁慈的領導。印度本是非暴力主義的發源地,但今天的印度拋棄了佛教,境內充滿了兇殺恐怖活動,佛陀的教導不復存在,暴力充斥,人們生活在恐怖痛苦之中,這又從反面證明了暴力鬥爭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有些人不解,佛教倡導和平,戒殺止暴,但連動物也不能傷害,崇尚素食主義,這不是太嚴格了,讓世人難於接受嗎?佛教認為,只有慈悲遍及萬物,才能從根本上戒殺止暴實現和平。殺害動物是嗔心所起,必致殺人。一切眾生,包括最微小的生命在內,都應該受到公平、體諒、慈愛的待遇。培養慈悲心必須從小事做起。人與動物都是有靈性的,動物被殺時慘叫的痛苦與人的痛苦又有何異呢?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以我之痛苦體驗彼之痛苦,何能不放下屠刀呢?科學已經證明人與動物都處於生態平衡的鏈條之中,現在禁止捕殺珍奇動物,是回復生態平衡的一項重要措施。從更嚴格的要求來講,既然不能殺動物,就應該素食,崇尚素食主義能從根本上戒殺止暴,實現和平。佛教國家緬甸前總理吳努說:「世界和平,或其他類型的和平,都是取決於心靈的態度。素食主義能產生帶來和平的正確心態。它能導向較好的生活方式;如果能夠將其普遍實行,也將在國與國之間帶來更多的正義與和平。」非暴力主義倡導者甘地說:「一個國家的偉大與否和它在道德方面的進步如何,只要看它的牧畜受到怎樣的待遇,就可以知道了。我並不認為肉食對我們是必要的,我認為對人種是不適合的。」其他如孫中山、托爾斯泰、肖伯納、愛因斯坦等都倡導素食主義。佛教對素食的解釋主要是從因果法則上闡述了人與動物是一個連環的整體,以互殺為因果,輪迴報償。《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有一首戒殺詩說:「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須聽夜半屠門聲。」這就是說刀兵戰爭,來源於人們嗜肉,殺害動物。真正趨向和平之道,就是素食,故古德說:「一日不殺生,天下刀兵無我份!」
總之,佛教的非暴力主義精神是非常完全非常徹底的,它要變娑婆惡世為人間淨土,讓人們永遠生活在一個和平、安寧、溫馨的世界之中。其他宗教文化,也講博愛,但佛教用慈悲代替博愛,其大慈大悲無有限制,超越時空,它的愛不只遍及全人類,而且遍及到一切微小的生命,以至於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外星生命形態。這也是它不同於其他宗教和文化的顯著特徵,別人不能容納它,它在任何時候都可容納別人,這也是它能夠流傳兩千多年的真正價值。
一切熱愛和平的人們都是崇尚非暴力主義精神的,它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同國家、種族、信仰的人們,為了共謀和平和發展,都應該不遺餘力地推行非暴力主義。在這方面,甘地是我們的一個最好的榜樣。甘地是一位印度教教徒,是近代印度民族主義領袖和社會改革家,他的政治運動的基礎是完全建立在戒殺主義之上的,他曾宣告:「戒殺是療治世間一切罪惡的藥!」他始終以為印度文化的保存和印度民族的復活,決不是這樣那樣決裂手段所能辦到的,而需要另外一種較為優良的利器來保護。他一生深信戒殺的普遍真理,堅定地用慈愛和政治仇敵奮鬥,從實踐上取得了非暴力主義精神的偉大勝利。先哲的足跡,猶在眼前。甘地的努力是今天必須繼續進行的,在走向新世紀的時候,讓我們的世界充滿友愛和美好,讓非暴力主義精神滲透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永遠擁有一個安寧、和平、幸福的世界!
(本文原載於中國佛教協會《法音》1995年第9期)
萬善先資原序
張立廉
聖人的教言,不外乎止惡行善,把人引向一個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在這些聖人的教言之中,只有佛法說得最為精湛。不用去尋找它的微言大義1,就拿戒殺的理論,就是宇宙中最高的真理,再也沒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一切眾生,無論聰明與愚蠢,沒有不貪生怕死的。因此,一切眾生,自然地就感覺到,被殺是極痛苦的事,救命就成為最大的恩德。由此則可以推出,最大的壞事就是殺生,最大的好事就是放生。動物趨吉避凶的本能,與人類本來就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殺戮烹煮,祭祀鬼神,宴請賓朋,並不在意,而且這些做法還經常出現在史書和文學之中,使我們認為人類本來就是這樣,習以為常。如果佛陀不出現於世,誰會知道一切大小生物,都有佛性,一切眾生本為一體呢?所以,佛陀把戒殺擺在最重要的位置,痛切地告誡我們要經常注意。儒家也講仁民愛物,提倡非暴力主義。我不知道,人們無視動物臨死的慘狀,細細地切碎動物的血肉,剝去它們的骨頭,是不是也叫作博愛?儒書上說,為了奉養父母,砍樹打獵,如果違背天時,就不是孝。卻不知,上天常在,宇宙中本來就沒有可殺的時間。一旦發生乾旱災害,就知道禁絕屠宰,以迎合上天好生之德。然而,平常年歲,殺生放毒,擾亂和平,釀成後患,卻不聞不問。我真不知這到底是為什麼!佛經說:「轉輪聖王2出現於世的時候,普遍推行佛陀的慈悲教育,消除一切殺業。那時的人民,壽命很長,生活幸福快樂。世間聽不到戰爭和災禍的名字。」我們現在生活在末世3,世道日下,就像江河之水一樣。古聖先賢見人心不古,萬不得已,只好在書中去掉一些過於嚴格的教導。人們不去好好體會先聖的苦衷,反而從經書遺文中去尋找殺生的借口。這怎能不使我悲憫感歎!道友安士周子,感而著書,啟發良心,挽回殺運,搜羅實證,選擇分析,披肝瀝膽,諄諄告誡。希望人們從大夢中驚醒,找到苦海的慈舟。這本書是他嘔心瀝血的結晶,真是貪殘世界中的指路明燈!善人看見這本書後,互相勸告,印刷流通。考慮到殺為戒中之首,仁是善中之本,聖人的告誡說得清清楚楚。所以就把這本書叫作《萬善先資》。這一本書,集中了無量賢聖的精華,為諸佛菩薩所護佑。凡是有此書的地方,天帝鬼神恭敬圍繞,應以香花恭敬供養。所以,只有具備無量善根,才能讀到這本書。讀者諸君,不要忽視!
註:1微言大義:《漢書·藝文志》:「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微言,精微的言詞;大義,奧妙的要義。即指聖人隱含在語言中所包含的深遠微妙的意義。
2又作遮迦越羅,轉輪聖王,轉輪聖帝,轉輪王,輪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轉其輪寶,而降伏四方,故曰轉輪王。又飛行空中,故曰飛行皇帝。在增劫,人壽至二萬歲以上,則出世,在滅劫,人壽自無量歲至八萬歲時乃出世。其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如其次第領四三二一之大洲,即金輪王為四洲,銀輪王為東西南之三洲,銅輪王為東南之二洲,鐵輪王為南閻浮提之一洲也。
3釋迦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次一千年為像法時,後萬年為末法時。末世就是末法時。
|
嗡嘛呢 唄咩吽
|
|
|
|